黃金印象‧光影留痕 走進《莫內花園》窺見光影之美 

 1926年,莫內去逝,引起畫壇極大震撼。媒體大篇幅的報導、懷念這位印象派大師,讚喻他是「十九世紀最後一位印象派大師」。關於這點,莫內當之無愧,他不像許多畫家在佔有一席之地後,就鮮少再以印象派手法作畫;莫內一生堅持以印象派作畫,從年輕到雙目幾近失明邊緣,他依然熱衷於捕捉大自然光影生動繽紛的變化,並以新風格、新語言對抗歐洲傳統油畫,甚至有人說,是莫內推動了現代抽象繪畫。

 

 展覽主軸─吉維尼私人花園創作

臺北市立美術館於本次推出的《莫內花園》展,即是以莫內於1883年起在巴黎近郊吉維尼(Giverny)私人花園時期所創作的花卉及自然風景為主軸,輔以其追尋光影留痕、雲天遊蹤、林海風跡等瑰麗豐富的作品。展區依莫內的創作主題分為「河岸風光」、「花園一隅」及「水景系列」;展出年代橫跨早期1870年至晚期1920年代多幅以睡蓮、白楊樹、日本橋以及相關花卉為主題的代表性作品,讓觀眾得以欣賞到莫內色彩豐富、筆觸生動的藝術鉅作。

本展籌備過程中,北美館向法國巴黎瑪摩丹‧莫內美術館(Musée Marmottan Monet , Paris)及蘇格蘭等地洽借莫內作品約30餘件。其中,巴黎瑪摩丹‧莫內美術館的典藏作品,正是莫內第二個兒子所捐贈。 

 

愛好自由的藝術家─莫內

莫內的繪畫天分自小即展露無遺,這位天生愛好自由的藝術家,從小認為學校像監牢,唯有美術課是他唯一最喜歡的。青少年時期,莫內喜歡畫人物漫畫和風景素描,十幾歲的作品,就已能和名家布丹一起出售。他的啟蒙老師布丹也是位名畫家,布丹告訴莫內:「要保持剛接觸物象時的新鮮感。」莫內深受他的影響,「在布丹的啟蒙下,繪畫彷彿在我面前揭開一層紗,我的眼界漸漸開闊,也懂得熱愛大自然。」莫內說。從這個節點開始,莫內的創作方向便與大自然深刻地連結,直到他後來到巴黎習畫,退伍之後,更常到森林河邊作畫。

他的畫作一度長期被拒於沙龍之外,經濟陷入困窘。1870年後,他開始接觸到日本「浮世繪」版畫,這種充滿東方人文味的素材,對他日後的創作方向亦產生極大影響。此時,他就在巴黎作畫,為了捕捉自然界的變化,甚至數次到諾曼地第海岸觀察。1874年,他參與了攝影師納達爾(Félix Nadar, 1820-1910)位於巴黎卡普欣大道(Boulevard des Capucines)的工作室,舉行當時以「藝術家、畫家、雕刻家、版畫家等之無名畫會」為名推出的聯展,但卻受到了輿論的奚落,記者路易‧勒華(Louis Leroy, 1812-1885)為文嘲諷莫內《印象‧日出》作品,因而延伸出「印象派」之名。

 

成名前,塞納河畔捕捉光影之美

在本次莫內展中,規劃的「河岸風光」展區,即是莫內在1883年以前,畫壇地位尚未確認,時常沒有收入、過著波西米亞般的生活時,他經常沿著塞納河沿岸搬遷居住,捕捉河岸季節、氣候、時刻、光影的變化,也因而留下了許多動人的畫作。他的作品沒有複雜的人物和構圖,就是藉由各種色彩筆觸,在人的視覺混合作用下,而產生的眩目幻影。

其中,《在阿讓特港附近散步》畫作中,遠處的樹影下有條細細的河流,畫中的女人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卡蜜兒。莫內和卡蜜兒結識在1870年,那時,莫內的創作力旺盛,但生活艱苦,後來連妻子久病也沒錢治療。1879年,卡蜜兒因病逝世,留下兩個兒子,莫內的壓力更為沉重。少畫人物的莫內,妻子卡蜜兒是他以人物作畫最重要的模特兒,妻子逝後,他還是會以人物作畫,但動作與概念皆與卡蜜兒時期相似。

1883年,莫內的生活和藝術皆有了轉機,畫壇地位漸受肯定,他離開了巴黎,和後來的第二任妻子艾麗絲住在離巴黎40哩外的吉維尼村。看展民眾可從「花園一隅」展區中,看出此時期莫內繪畫的技法與思想如何地越加成熟,如畫作《吉維尼的黃色鳶尾花田》,莫內越來越能在看似寫實的風景上,展現一種光影的絕美。他曾說:「試著忘卻你眼前的一切……只要想像這兒是一小方塊的藍,這兒是長方形的粉紅,這兒是長條紋的黃色,照你認為的去畫就是……。」 1

890年後,莫內全心在創作「睡蓮」 上。「水景系列」展區即展出莫內此時期的經典睡蓮畫作。之所以會以睡蓮作畫,起因於當莫內的經濟日漸穩定,他開始起了一個夢想──有一天,他想擁有一間自己的大型畫室。1890年,他真正落實,在吉維尼買了土地、開始建構一個水景花園,花園中有樹木、睡蓮及憑藉他對日本文化的熱愛,建造了一座日本橋。至此,莫內開始以這個花園,做為他的創作題材。

 

 幾近失明,仍貼近畫布持續創作

其中,睡蓮成了他大量繪製的主要對象,有人說,與其說這些睡蓮是他用手畫的,不如說是莫內用感覺畫成的,除了從中看出莫內對大自然無比深厚的情感外,也看見這份情感帶著莫內超越了身體殘缺所迸發的驚人創作力。約1908年起,莫內患了眼疾,一隻眼睛暫時失明,1921年,另一隻眼睛也因白內障瀕臨失明,莫內數度在焦慮與絕望中度過,卻仍不放棄作畫。

一幅畫作也許一小時可以畫好,但為了等待他心中的光影,他可能要等上數十倍的時間。為了近距離觀察,他還乘船作畫,以一圈圈奔放的筆觸,捕捉光影反射。因此,看到他晚期的睡蓮作品,有人說,莫內筆觸越來越大膽,一方面是因為他眼疾;另一方面,他繪畫的題材越來越超越實物表象,而是以內心的感受和更加解放的觀念動筆,進而影響了後來的抽象繪畫。 

《垂柳》是莫內繪製於1918年的晚期作品。1911年,他失去了第二任妻子,不久後,他的兒子也相繼辭世,莫內有段時間完全提不起勁作畫,但,後來他發現,繪畫是唯一可以治療他的方式,他接受眼疾手術,又開始持續不輟地作畫。莫內說,這幅《垂柳》像是棵哭泣的柳樹,而這不只是為了剛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下苦難的人民而哭,也是為莫內自己的傷痛而哭。

83歲,莫內已是成功的畫家,作品受到國家收藏,但莫內的視力越來越弱,很難想像,他作畫時是如何地把眼睛貼近畫布,如何地靠顏料管上的標示來區別顏色,而他仍然為了羅浮宮側翼重建「橘園」要陳列的壁畫──《睡蓮》的計畫,繼續修正大尺寸的畫作。

 

莫內,印象派忠實的實踐者

莫內曾在給朋友查爾特里斯的信中提到:「我始終討厭理論,我僅有的長處是面對自然直接作畫,努力表現我對瞬間效果的印象。我很遺憾,自己變成一個團體的名稱,而這團體大部份的人都不是印象主義者。」許多印象派畫家隨著時勢與潮流,放下了印象派畫法。唯有莫內,堅持一生以印象派作畫,一直到1926年逝世。他被讚譽為最純粹實踐印象派理念的藝術家,乃實至名歸,其作品和追求藝術的精神,都令人推崇不已。

本次展覽,希望藉由回溯莫內精采的戶外風景作品,讓觀眾重新回顧西洋美術史上風起雲湧的重要一頁,親炙印象派色調筆觸豐富的原作,並得以暫時抽離繁忙瑣碎的生活,回歸安適恬靜的田園氣氛中。

 

│莫內花園 │ 

■時間:3/5(六)~6/5(日)

■地點:臺北市立美術館(臺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) 

■票價:全票300元(花博期間,優惠價270元,其他購票優惠,請參閱北美館網站)

■電話:北美館02- 2595- 7656

■網址:http://www.tfam.museum/

 

相關連結:

文化快遞:http://express.culture.gov.tw/news_detail.php?ID=159

臺北市立美術館:http://www.tfam.museum/TFAM_Exhibition/exhibitionDetail.aspx?PMN=1&ExhibitionId=401&PMId=401

WIKI(法文):http://fr.wikipedia.org/wiki/Claude_Monet

法文,補法文,補德文,補西班牙文,補義大利文,補葡萄牙文,補法語,補德語,補俄語,德語,法文翻譯,法文字典,法文發音,學法文,法文歌,法文學習,法文名字,法語,音樂法語,師大法語中心,無名法語,法語字典,天肯法語,西班牙文,西班牙語,西班牙,西班牙旅遊,西班牙小酒館,西班牙文翻譯,西班牙餐廳,西班牙文字典,西班牙海鮮飯,德文,德文翻譯,德文字典,德文線上字典,顧德文教,德文發音,歐語,法國留學,義大利文,義大利麵,義大利旅遊,義大利,義大利遊學,義大利語,義大利留學,義大利麵餐廳,葡萄牙,葡萄牙文,俄文,俄語,地球村,補習班,歐美亞,日語,日文,法國,西班牙,第二外語,進修,小班制,專業師資,歐洲,歐盟,巴黎,薰黎鐵塔,馬德里,佛朗明哥,羅馬,威尼斯,柏林,天鵝堡,東京,語言中心,EF,歐洲教育中心,法國協會,在台協會,夏爾,ANL,學德文,學西班牙文,法文中心,語言中心,學俄文,歐協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ieltaip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