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-2010年寒假密集班元月18日起開課
1月18日開 | ![]() |
法文 | ![]() |
德文 | ![]() |
西文與 | ![]() |
義文初級一班第一梯次 |
1月25日開 | ![]() |
法文 | ![]() |
德文 | ![]() |
西文初級一班第二梯次 | ||
1月27日開 | ![]() |
法文 | ![]() |
德文 | ![]() |
西文與 | ![]() |
義文初級二班第一梯次 |
2月03日開 | ![]() |
法文 | ![]() |
德文 | ![]() |
西文與西文初級二班第二梯次 | ||
2月05日開 | ![]() |
法文 | ![]() |
德文 | ![]() |
西文與 | ![]() |
義文初級三班 |
歐協語文13年以來開最密集的寒、暑假密集班,
每週15堂課(每堂足足60分鐘);
1月19日開葡文初級一班,每週9堂課(每堂足足60分鐘);
詳細時間表 click here: schedule
扔魚節
每年法國北端敦克爾克市 (Dunkerque) 慶祝嘉年華時,除了隆重的街頭化裝舞會外,值得一提的是,在市政府前舉辦的「扔鯡魚」(Jet de Harengs) 習俗。
嘉年華在敦克爾克市是以街頭為舞台的節慶。化裝後的市民會與樂手組成風格各異的團 (Bandes) 並開始在城裡遊行。走了一段時間後,這些團會前往市政府大樓集合。一旦集合了可觀的人數,市長便會從陽台扔燻過 (且包裝過) 的鯡魚到人群裡,任人抓取。這就是「扔鯡魚」。
這個習俗可能源自身為海港的敦克爾克市中,頗為可觀的鯡魚業。不過近年來此習俗也開始出現了例外 -如「扔螯蝦」。市長在扔完鯡魚後,也會把一隻塑膠螯蝦扔下去 (抓到的人可以拿來換一隻真的)。
有人相信,這是因為前市長Prouvoyeur先生在職時,名字剛好與Kipper (敦克爾克方言中的「鯡魚」) 押韻,而其後任職的Delabarre先生則與Homard (螯蝦) 押韻
蝙蝠城 - 瓦倫西亞
西班牙東部的瓦倫西亞市 ( Valencia ) 對蝙蝠有著一種十分奇特的著迷。從建築物到城市本身的徽章,到處都可找到蝙蝠的蹤影。當然,城裡的(活)蝙蝠數量也相當龐大。
追尋這種著迷的由來,除了當地蝙蝠人口外,背後也是有歷史原因的。話說1238年10月,阿拉貢王海梅一世 (Jaume I ) 從摩爾人(穆斯林)手中攻下瓦倫西亞時,有一隻蝙蝠曾停在他的軍旗上休息。
隨後,為了紀念這場戰役,海梅一世便把傳統西班牙黃冠頂上的飛龍換成了一隻蝙蝠。今天的瓦倫西亞市徽章上,仍可看見這獨樹一格的皇冠。攝。
許多名作,如「荒野大鏢客」(A fistful of dollars)、「聖戰奇兵」(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) 或者是「埃及豔后」(Cleopatra),其實都是在Tabernas拍攝出來的。
微型國家
微型國家(Micronation),有時又稱「數位國家」(Cybernation)。其特點主要包含:(1)是疑似獨立國家但不被任何獨立國家承認的組織(跟他國有邦交的台灣就不算是微型國家)(2)地理及人文方面極為微小,通常只由一個家族,甚至個人經營(3)有自己獨特的標誌。以下是幾個比較有名的例子:
- 塔羅煞王國-Kingdom of Talossa:於1979年一位美國高中生建立,已維持25年的網路國家,人口約80人,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與語言。問題是,他們去年開始鬧分裂了。
- 亞利斯他亞女性帝國-Feminine Empire of Aristasia:完全由女人構成的國家,女性也是唯一合法性別。不僅是網路強權,在英國、美國皆有真實機構存在,其中包含大使館。
- 維夫地球國家-Global State of Waveland:是1997年「綠色和平」環保組織為了抗議捕鯨於北大西洋小島上建立的國家。
- 海洋國-Sealand:之前是位於英國領海外的二戰時期防空平台,1967年由英人Paddy Roy Bates獨占,建立國家,從此十分堅持獨立。海洋國擁有自己的貨幣、郵票;順便一提,當英國漁船靠得太近時Bates是會開槍的。